当前位置:主页 > 新闻中心 > 健康百科 >

每周一味中药——广藿香

发布时间:2023-07-14   作者:武汉骨科医院
图片

广藿香

MEET SUMMER

图片

图片来源:网络

历史溯源

藿香本草的记载始见于《嘉祐本草》及《图经本草》,前者收录了《广志》“藿香出自南诸国”,后者谓“岭南多有之”。后宋代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》及《本草品汇精要》,均沿袭了古代史、志及《嘉祐本草》和《图经本草》的说法,直至《纲目》载“豆叶曰藿,其叶似之,而草味芳香,故曰藿香,方茎有节中虚,叶微似茄子…”。经考证,我国现有栽培的原植物与李时珍的描述及《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》的附图相近。从产地、性状及栽培方式上均说明历代本草中的藿香与现在的广藿香相符,即中医药传统使用的藿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广藿香,而唇形科植物藿香Agastache rugosa(Fisch. et Mey.) O. Ktze,俗称“土藿香”,只是作为地区习惯性用药,因广藿香品质优于藿香而被医药界推崇为“道地药材”。但是,历来将广藿香称作藿香的习惯仍难以改变。1977年版之后的《中国药典》只收录了广藿香,剔除了土藿香。土藿香便沦落成为广藿香的混淆品,甚至认定为其伪品。广藿香的江湖地位由此建立。

来源

广藿香,中药名,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(Blanco)Benth.的干燥地上部分。

 

图片

# 01

植物学性状特征

图片
图片
图片

图片来源:中国植物图像库

多年生芳香草本或半灌木。茎直立,高0.3-1米,四稜形,分枝,被绒毛。叶圆形或宽卵圆形,长2-10.5厘米,宽1-8.5厘米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楔状渐狭,边缘具不规则的齿裂,草质,上面深绿色,被绒毛,老时渐稀疏,下面淡绿色,被绒毛,侧脉约5对,与中肋在上面稍凹陷或近平坦,下面突起;叶柄长1-6厘米,被绒毛。轮伞花序10至多花,下部的稍疏离,向上密集,排列成长4-6.5厘米宽1.5-1.8厘米的穗状花序,穗状花序顶生及腋生,密被长绒毛,具总梗,梗长0.5-2厘米,密被绒毛;苞片及小苞片线状披针形,比花萼稍短或与其近等长,密被绒毛。花萼筒状,长7-9毫米,外被长绒毛,内被较短的绒毛,齿钻状披针形,长约为萼筒1/3。花冠紫色,长约1厘米,裂片外面均被长毛。雄蕊外伸,具髯毛。花柱先端近相等2浅裂。花盘环状。花期4月。

产地分布

原产于东南亚。主产于我国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州、南宁、福建、厦门等地。

采收加工

枝叶茂盛时采割,日晒夜闷,反复至干。生用。

图片

图片来源:中国植物图像库

图片

# 02

药材性状特征

图片
图片
图片

茎略呈方柱形,多分枝,枝条稍曲折,长30~60cm,直径0.2~0.7cm;表面被柔毛;质脆,易折断,断面中部有髓;老茎类圆柱形,直径1~1.2cm,被灰褐色栓皮。叶对生,皱缩成团,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,长4~9cm,宽3~7cm;两面均被灰白色绒毛;先端短尖或钝圆,基部楔形或钝圆,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;叶柄细,长2~5cm,被柔毛。气香特异,味微苦。

性味归经

辛,微温。归脾、胃、肺经。

功效

芳香化浊,和中止呕,发表解暑。

主治病症

1. 湿阻中焦证:广藿香芳香辛散而不峻烈,微温化湿而不燥热,入脾、胃、肺经,故能运脾胃、调中焦、化湿浊。为芳香化湿浊要药。

2. 阴寒闭暑,暑湿证,湿温初起:广藿香辛温芳香,外可开肌腠,透毛窍,散表邪;内能醒脾悦胃,化湿浊,辟秽恶。暑月外感风寒、内伤生冷,或湿温初起等,症见发热倦怠,头痛脘痞,呕恶泄泻等均可用之。

3. 呕吐,尤宜湿浊中阻:广藿香辛散温运,能化湿浊,运脾胃,止呕吐,《本草图经》谓:“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”。故凡呕吐之证,无论寒热虚实皆可配伍应用。

 

用法用量

煎服3~10g。

 

注意事项

广藿香芳香温散,有伤阴助火之虞,故阴虚火旺者忌服。

图片

 

参考资料

· 1. 国家药典委员会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》. 2020年版

· 2. 1959—2004 中国科学院《中国植物志》编委会 科学出版社

· 3. 钟赣生.《中药学》.中国中医药出版社. 2021年版

· 4. 康廷国.《中药鉴定学》.中国中医药出版社. 2021年版 


部分图片来源网络
投稿:药学部 王慧第
编辑:袁宝
审核:党总支宣传委员 周诗晶

 

图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