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深入贯彻“健康中国2030”战略规划,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“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”,切实提升康复护理的专业化、人性化水平,近日,在我院17楼学术报告厅举办了一场务实高效的康复专科叙事护理实践活动。本次活动由护理部和康复专科小组联合举办,聚焦临床需求,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形式,为全院护理人员搭建了学习交流的平台,现场互动频繁,气氛热烈,让“人文关怀”与“专业技能”在实践中实现了深度融合。
活动由康复专科小组组长潘玉佩主持,以原创叙事护理情景剧《一杯温水里的生命对话》拉开序幕,剧中生动还原了临床中常见的场景:一位吞咽障碍的患者,因害怕呛咳而抗拒进行洼田饮水试验,护理人员没有急于操作,而是通过耐心倾听,了解到患者的恐惧不仅来自生理不适,更源于对“失去自理能力”的尊严焦虑。最终,护理人员以“一杯温水”为契机,用温和的语言化解了患者的抵触,顺利完成评估的同时,也给予了患者心理上的支持。
康复专科护士彭雅洁带来了“偏瘫患者良肢位摆放的循证实践”专题分享。她结合最新循证依据,通过图文并茂的讲解和精准的现场模特演示,系统阐释了仰卧位、健侧卧位、患侧卧位等不同体位下,头部、躯干、上肢及下肢各关节的科学角度、支撑要点及常见误区规避。良肢位管理不仅是预防并发症,更是促进功能恢复的关键。
骨科专科护士李薇迪则深入探讨了“骨科术后体位精准化管理与安全保障”。针对脊柱手术、髋膝关节置换术、四肢骨折等常见术后情况,具体说明了脊柱手术后的轴线翻身要点、关节置换术后患肢的特定摆放角度与禁忌、骨折固定后的肢体抬高等关键操作规范,为临床护士提供了清晰、可操作的精准化管理指南,为患者术后安全、舒适、快速康复保驾护航。
本次康复专科小组活动特邀我院运动康复治疗师杨胜,他以专业视角剖析康复训练球在体位管理中的妙用:“这颗球不仅是道具,更是评估支撑点、引导重心转移的桥梁!”现场示范了如何正确、安全地运用训练球辅助进行卧位到坐位的转换、体位微调及支撑减压,其流畅、专业的操作赢得了阵阵掌声。
为打破传统教学的壁垒,深化理解并促进知识向临床能力的转化,工作坊匠心独运地设计了“击鼓传球·情境模拟”互动环节,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。伴随着轻快的鼓点,色彩鲜艳的康复训练球在与会者手中欢快地传递。鼓声停歇,手持彩球的幸运者——包括护士长、资深带教老师、临床骨干及护理实习生——被邀请上台。
随后,资深护士们结合抽中的临床常见挑战性案例,运用刚刚学习的叙事沟通技巧与体位设置技术,进行情境模拟演练。实习生则在老师指导下,现场实践术后体位的精准调整。这种高度情境化、参与式的学习方式,让抽象的“人文关怀”与“技术规范”变得可见、可感、可操作,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,有效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无缝链接。
活动接近尾声,护理部熊惠芬主任发表了总结讲话。她对本次活动的成效给予了充分肯定:“从叙事护理的实践,到专业技能的实操,再到创新互动的教学,这次活动真正做到了‘接地气、有实效’”。
本次工作坊不仅是一次知识与技能的传递,更是一次专业理念的升华和团队凝聚力的提升。它标志着我院康复护理在追求卓越服务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。未来,我们要继续秉持这份融合‘温度’与‘精度’的初心,精进技能,深化叙事,勇于创新,共同守护每一位患者的康复之路,为健康“骨”劲,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贡献我们坚实的护理力量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