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物性肝损伤,顾名思义,就是因为吃药而导致的肝脏细胞受损。这里的“药”范围很广,不仅包括医生开的处方药,还涵盖了我们自行在药店购买的感冒药、止痛药、某些抗生素,甚至包括一些朋友认为“无毒副作用”的中草药、保健品和膳食补充剂 。
它离我们并不遥远。实际上,药物性肝损伤已成为目前急性肝损伤最常见的病因之一 。很多人有用药误区,比如觉得中药、保健品“纯天然”就无害,或者几种药一起吃能“好得快”,这些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加重肝脏的代谢负担,甚至引发损伤。
肝脏是个“沉默的器官”,早期损伤时症状可能不典型。但如果服药期间,您的身体出现以下一些“预警信号”,就需要高度警惕了:
1.全身表现: 莫名感到疲乏无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、厌油。
2.消化道表现:出现右上腹(肝区)胀痛或不适。
3.“黄疸”迹象:尿液颜色突然加深,像浓茶水一样,或者眼白、皮肤开始发黄。
4.其他症状: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、发热或皮疹。
一旦出现上述任何症状,请不要擅自停药或硬扛,应立即咨询您的医生或药师,并尽快到医院检查肝功能。
虽然理论上任何药物都有导致肝损伤的可能,但有些药物风险更高,需要我们给予“特别关照”。
1. 抗结核药物:这是治疗结核病的“主力军”,但也确实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“大户”。研究数据显示,在我国抗结核药物引起的肝损伤发生率约在9.5%至14.1%之间,在有基础肝病等高危因素的患者中,发生率甚至更高 。
如果您正在接受抗结核治疗,这绝不意味着要因此拒绝治疗。关键在于严格遵医嘱,医生会根据您的情况(如是否感染乙肝、是否饮酒等)制定个体化方案。治疗期间,务必按时复查肝功能,以便医生能及时发现异常并进行干预,
例如加用合适的保肝药物来预防或治疗肝损伤 。
2. 他汀类药物:这是广泛用于降低“坏胆固醇”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。很多朋友担心它“伤肝”。
他汀类药物的确可能引起肝酶升高,但大多是轻微、一过性的,发生率低于3%,且约七成患者在继续用药的情况下肝酶能自行恢复正常。真正由他汀导致的严重肝损伤非常罕见。因此,对于需要服用他汀的患者,权衡利弊,其心血管获益远大于肝损伤风险。您需要做的,同样是遵医嘱用药和定期监测,尤其是在开始用药的头几个月。
此外,一些解热镇痛药(如对乙酰氨基酚)、部分抗生素、抗肿瘤药以及某些成分不明的中草药和保健品,都是需要警惕的潜在“伤肝”因素。
如何才能在享受药物治疗效果的同时,最大限度地保护我们的肝脏?请记住以下五点:
1.【遵医嘱,不乱用】:这是安全用药的第一原则。特别是处方药,必须在医生诊断后,根据您的具体病情和身体状况开具。切勿根据广告或他人推荐自行用药。
2.【详告知,不隐瞒】:看病时,务必向医生详细告知您正在使用的所有药品(包括保健品、中药)、您的过敏史、肝病史以及是否有饮酒习惯。这些信息对医生选择最适合您的药物至关重要 。
3. 【读说明,不随意】:养成仔细阅读药品说明书的习惯,特别关注【用法用量】、【不良反应】和【禁忌】部分。切勿擅自增加剂量或延长用药时间。
4. 【勤监测,不侥幸】: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肺结核等,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肝功能,这是早期发现DILI最有效的手段。
5.【忌混搭,不饮酒】:尽量避免同时服用多种药物,如需联合用药,请务必咨询医生或药师。服药期间,特别是服用头孢类抗生素、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时,应禁止饮酒,因为酒精会大大增加肝损伤的风险 。
提醒:
本文仅作为科普知识,不作为具体诊疗意见,用药请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。治疗方面需在正规医疗机构和医生指导下进行,个人禁止擅自服用药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