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老张每天喝牛奶、吃钙片一样没落下,结果下雨天滑了一跤,还是摔断了胯骨轴子——补钙不是万能药,预防骨质疏松,先看您需不需要补,再看怎么补才科学。”
您是否也把“补钙”当作骨骼健康的唯一答案?
其实,科学防治骨质疏松是一个系统工程,盲目补钙不如不补(过量可能增加肾结石风险)。真正有效的方案,请遵循以下三步流程:
如果您符合以下任何一点,就强烈建议和医生聊聊骨密度筛查的事:
所有≥65岁的女性、≥70岁的男性。
有危险因素的<65岁绝经后女性、<70岁男性
如:长期吸烟、饮酒、体重过轻、有家族骨折史、曾发生过骨折、患有内分泌系统疾病者(甲状腺疾病、糖尿病、慢性肾病、类风湿性关节炎)、正在服用激素等药物。
筛查金标准:去医院做一个叫 “双能X线吸收检测法(DXA)” 的检查,无痛、快速,就能知道您的“骨密度”家底厚不厚。
如果筛查结果提示骨量减少或正常,预防的重点就是筑牢防线。这三件事,比吃钙片更重要:
“会吃”比“多吃”更重要:
奶制品:每天一杯奶、一杯酸奶是钙的优质来源。
豆制品:卤水或石膏点的豆腐、豆干,含钙量高。
绿叶蔬菜:荠菜、油菜、芥蓝等都是“补钙高手”。
避开偷钙“小偷”:高盐饮食、过量咖啡、浓茶都会加速钙流失。
晒太阳:不花钱的“钙活化剂”:
维生素D是帮助钙吸收的“钥匙”,而阳光就是这把钥匙的“制造商”。每天上午10点前或下午4点后,不涂防晒霜,暴露四肢晒15-30分钟,就能有效合成维生素D。
运动:给骨骼“施压”才能更强壮:
骨骼和肌肉一样,不用则废。负重运动能给骨骼信号,让它变得更致密。
推荐:快走、慢跑、太极拳、舞蹈。
居家小动作:靠墙静蹲、扶椅做弓箭步、踮脚尖。
图片来源网络
当生活方式干预不足时,就需要医学手段的帮助。
补剂补充:钙剂和维生素D是基础补充,需根据医生评估后的需要量进行补充,而非自己盲目购买。
强化治疗:对于已确诊骨质疏松的患者,医生会开具专门的抗骨质疏松药物(如双膦酸盐类等),它们像“水泥”一样,能把流失的骨钙重新“固定”起来,这才是治疗的核心。
特殊人群:已经发生过骨折或因疾病(如风湿)需长期服用激素的患者,属于极高危人群,必须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长期、系统的管理,切勿盲目治疗。
骨内科是我院亮点科室,是国家标准化代谢性疾病管理中心,中国骨质疏松症筛查与规范诊疗能力建设项目成员单位,国际骨折联络服务实践单位。现有医护人员19名,其中副主任医师3名,医学博士1名,医学硕士7名。科室将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完美结合,专注于骨病的预防、保健、治疗、康复。科室目前配备骨质疏松多波段光谱治疗仪,红外线治疗仪,中低频治疗仪,胰岛素泵等治疗设备,运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的方式,在改善各种大小关节及骨骼肌肉疼痛方面临床疗效显著。
诊疗范围:
骨质疏松症、骨质疏松性骨折、糖皮质激素致骨质疏松、痛风、糖尿病及其并发症、类风湿关节炎、颈椎病、腰椎退行性疾病、骨关节病等疾病。
声明:本文系医学相关教育科普文章,不涉及具体治疗方法或医疗行为,不得替代医院就诊行为。
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,仅用于健康科普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